7月25日,必威·BETWAY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下文简称“国新班”)师生前往龙州,就中越历史往来与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国新班先后参访了天琴世家李绍伟家、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扶贫工坊、胡志明纪念馆,并分别在龙州县文化馆和龙州县天琴艺术传承中心欣赏了鼎叮乐队和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表演。
走访天琴世家,感受非遗的传承与匠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绍伟家中,国新班师生深入了解了天琴的起源与变迁,并欣赏了传统天琴的吟唱方式。
李绍伟先生手持天琴,脚绑铜铃铛,以一曲《开门曲》为师生们送上美好祝福。他解释说,天琴起源于广西龙州县一带,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越边民对美好生活祈愿的载体。在广西壮语称为“叮”,后改为“天琴”,而越南称其为“天艺”。
探访织锦工坊,亲历壮锦文化之美
在龙州板池屯的金龙织锦工坊,负责人李冬梅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包含“纺纱、络线、倒线、装纡、拾交”等步骤壮族织锦的整个流程,并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织锦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传统又时尚的工艺品,如手袋、背包、服饰等。
据介绍,该工坊成立于2016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博物馆和当地政府的联合支持的一项非遗扶贫工程。该工坊招募了一批农村留守妇女在兼顾农活和家事的同时,通过纺织壮锦获取收益,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观胡志明展馆,追忆中越革命友谊
午后,师生们前往龙州胡志明展馆,深入了解了越南主席胡志明与中国之间的深厚革命情谊。
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该纪念馆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人民对越南革命的支持,让师生们对中越友谊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中越友谊,万古长青”,该馆是两国青年学习革命传统、传承友谊的一个重要平台。
奏响天琴,聆听传统乐器现代活力
在龙州县文化馆,当地的青年乐队“鼎叮乐队”分别用壮语、广西白话、普通话演唱了三首歌曲《嗨!奔嘛》、《嘞呀》和《红光谣》。《嘞呀》一曲尤为特别,它将壮语、天琴、山歌与流行元素无缝衔接,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红光谣》则是为庆祝建党103周年而作,意在激励年轻一代勇往直前。
鼎叮乐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包括教师、工人和传媒工作者。 成员马少刚说,他们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始终将民族特色融入现代元素,运用各种流行元素和编排手法,让传统壮族音乐与现代流行乐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天琴,喜欢山歌,爱上龙州。“刚开始我们创作了很多商业歌曲,但后来才发现那些歌曲比较缺乏灵魂”。
在龙州县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以深情的表演为师生们的龙州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们用天琴演唱了《天之琴》、《唱天谣》和《放雁》三首传统歌曲。
该组合自2003年成立以来,通过融合山歌与天琴,以女性表演者的身份唱演,开创了天琴表演的新形式。她们大力推广天琴文化,频频受邀到不同国家演出,赢得了包括越南、法国、德国等国家观众的喜爱与赞誉。组合成员秦荔谈及在法国参加推介会时讲到:“我们每一个人背着一个琴,还拉着一个大的行李箱、500多本宣传册,还有天琴主题钥匙扣,向法国民众推荐我们的龙州文化艺术。观众们看完我们表演觉得很新鲜,觉得很奇妙,不仅是音乐,他们对服饰、绣球也都产生兴趣。”
秦荔提及对当下山歌艺术传承的忧虑:“现在年轻人主动学习山歌的并不多,更多是老一辈的在唱。抖音上的流行音乐太多了”。她还是希望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而这也是秦荔自己正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