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沈悦:中国特色对外叙事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

发布时间:2024-03-07


35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沈悦受邀为必威·BETWAY研究生学术训练营开展讲座,主题为“中国特色对外叙事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

沈悦老师首先对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他认为,当前的全球传播格局正在不断变化,全球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传播的逻辑发生骤变,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在当前国际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国际场域内增强中国特别是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解决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问题,丰富中国传播理论体系,服务国家形象叙事,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沈悦老师也指出,中国特色对外叙事体系仍然面临着国际传播终端缺失、国际传播渠道不畅以及国际传播效果甚微的问题。首先,平台化、去边界化的叙事环境正带动国际传播生态进行深度变革,国际舆论斗争日趋复杂;第二,“中国例外”的西方话语陷阱也在悄然形成,以一种隐蔽、排他的方式渗透进话语体系;其次,顶层化、局部化的叙事也存在局限,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桥梁中介作用被忽视;此外,微观情感元素在国家叙事中的缺失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立足当前国际传播的困境,沈悦老师提出,应当遵循叙事逻辑以增强话语叙事说服力和可接受性,基于叙事角度、叙事方法,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他主要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叙事框架的四个维度:包容性的文本叙事、精准性的传播叙事、建构性的共享叙事和对话性的共情叙事。“包容性”内容叙事观需要明确围绕核心叙事立场的话语体系;“精准性”传播叙事观需要找准弥合跨文化交际壁垒的叙事载体;“建构性”共享叙事观需要借助凝聚注意力资源的复合型叙事手段;“对话性”的共情叙事观则需要发掘潜在的关键叙事主体。

基于此,沈悦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提升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叙事效能的优化进路。他主张应当筑牢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话语内核的叙事立场,着眼以构建“临时文化共同体”弥合文化身份间距的叙事载体,创新以“智能数字沉浸 +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多模态叙事手段,发掘 ChatGPTSora 引领智能传播变革背景下的跨文化微观叙事主体。他着重指出,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传播对国际传播的影响逻辑下,国际传播叙事应当加强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微观叙事,特别是对跨文化个体叙事的关注。

讲座尾声,沈悦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鼓励同学们立足于细致微观之处,基于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参与到国际传播叙事研究之中。


(来源:必威·BETWAY)